![]() 坐在井下的班車里,49歲的劉衛民總會想起剛當礦工的時候。33年前的大臺煤礦用礦車運送工人,地下隧道陰暗潮濕,礦工們會找些木板或蒿草鋪在車底當坐墊。33年后,班車已經變成了如小型地鐵的車廂,他們腰上不再是沉甸甸的電瓶,而是小巧的鋰電池礦燈、自救器、定位器。
![]() 位于北京門頭溝的大臺煤礦,如今是北京唯一還在生產的煤礦。按照新規劃,未來北京將不再保留煤炭行業,大臺煤礦計劃在2020年退出歷史舞臺。趁著這最后的時間,記者隨礦工走下礦井。在他們眼中,井下的世界有著外人感受不到的特殊感情,那不僅是同事之間的感情,更是與這個烏金世界的感情。
燈火通明的巷道如地鐵站
隨工人師傅下井的一瞬間,記者感受到了一種變化,陽光明媚的世界突然消失了,幾秒之后一片漆黑。潮濕感撲面而來,四周傳來滴水的聲音。
![]() 工程師趙煥斌打開頭燈,他介紹,大臺煤礦井口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是288米,地下每100米布置一個開采水平,向東西延伸的巷道兩邊設置多個采區。從地表算,目前主要工作區深達800米。
垂直升降的罐籠將工人們送到海拔負210米,之后轉乘斜坡“猴車”繼續往深處走。所謂“猴車”就是架空纜車,和地面上滑雪場的纜車相似,工人們坐在懸掛的金屬座椅上。傾斜的、約有兩米多高的斜巷筆直,每隔幾米掛著一盞吊燈,兩側還有提醒工人們注意安全生產的宣傳牌板。
![]()
乘“猴車”來到了負410米,巷道仍然挺寬,地面上鋪有鋼軌。這條東西運輸大巷在地下長達11公里,道邊有個約20平方米、掛有各種施工牌板、擺放著桌椅和各種文件夾的硐室,這是礦工師傅召開施收工會的地方。
雖然潮濕,但是直到這里整個世界都挺亮堂的,頗像是一個小規模的地鐵站。
![]()
漆黑狹窄的井下一干8小時
沿著這條兩人幾乎無法錯身的上坡巷道走了不知多遠,記者穿的秋衣已經濕透。“地下常年恒溫,冬天稍冷約有16攝氏度,夏天20攝氏度多點兒,所以下井工人一般都會穿秋衣。”趙工程師說,“這里的坡度也就是20多度,因為狹窄所以顯得特別陡。”
![]() 經過一段攀爬,記者來到了工作地點,這里的巷道正好能容納一個師傅舉著鐵鍬鏟煤,來自四川的文洪志師傅和一位工友一上一下窩坐在巷道中。兩位師傅一臉煤黑,“嘩啦啦”一陣聲響,煤塊從他們身后滑落到腳邊,二人把口罩戴緊,用鐵鍬將煤塊鏟進滑梯般的溜煤板里。
這一撥煤下來的并不算多,大約幾分鐘后煤塊鏟完。在干活過程中,兩位師傅并沒有用衣服或者手去擦汗,一臉烏黑全是臉上的汗水沾上揚起的煤末子。撂下鐵鍬看見記者的鏡頭,文師傅有點兒靦腆地笑了起來,露出一排大白牙,鼻頭上則是黑得發亮的汗珠。
![]() “咱大臺煤礦的生產方式并不算先進,沒有使用機械化采煤,這是因為京西門頭溝的煤礦大都為急傾斜煤層,不適合大型機械化采煤作業。”趙工程師說,“但是燃燒值高,煤質非常好。”
![]() (責任編輯:東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