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向前元帥
中國那么多年的歷史,從之前就出現了很多的戰爭,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民族,想要壯大自己的同時必須要壯大自己的地盤。在近代的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戰爭,免不了會出現很多的英雄,甚至是犧牲了他們自己的生命才換給我們現在這樣的生活。 當時在紅軍期間,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在戰后沒有一個活著走出來的,但是卻為歷史增添了很多色彩。而這個軍隊就是徐向前率領的西路軍。有的人可能對這個名字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們所做出的貢獻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 西路軍,指1936年10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紅一、四方面軍主力約6000人,刀棍隊7000人,非戰斗人員9000人,遵照中央和軍委命令,西渡黃河作戰,在河西走廊,西路軍孤軍奮戰,伏尸盈雪,由于兵力懸殊、糧絕彈盡,穿著單衣草鞋的西路軍健兒無后勤、無彈藥補助,無任何救援,視死如歸,與飛機、重炮、騎兵組成的強悍火力的二三十余萬敵軍,頑強戰斗半年,完成上級給予的所有任務后,寧死不屈,戰死7000人,殲敵5.5萬人,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當時,徐向前元帥道出三個原因:首先,是因為部隊剛剛建立起來的,所以也沒有什么明確的規定。很多士兵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有的人沒有參加過打仗,所以更別提之前有什么默契可言了。其次,就是在戰爭中時,西路軍一直被打,他們更希望能早點到達新疆。但他們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角色,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所以這個原因也造就成失敗的結果。最后,就是指揮官當時沒有很及時的做出決定,因為他們考慮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當時在那樣的情況之下,他們沒有援救,沒有可以求救的機會,但是西路軍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依然頑強堅持了四個多月。因為他們沒有援助,所以糧食和裝備都已經快要消耗完了,當時士兵的數量也在不斷的減少。從一開始的兩萬人到最后的三千人,而更多的士兵都犧牲在祁連山上了。
![]()
人民網:西路軍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劉學禮
![]() 西路軍騎兵之一部
西路軍組建的緣起,與蘇聯和共產國際提議對中國工農紅軍的援助有關。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面對日本的威脅,希望中國能夠阻擋和牽制日本。為此,蘇方首先考慮的是以支援武器來直接武裝中共領導的紅軍。1934年9月16日,共產國際執委會東方書記處負責軍事工作的施特恩建議,通過靠近蘇聯的新疆援助四川紅軍。同一天,康生、王明致電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打通川陜蘇區與新疆的聯系。1935年前后,共產國際提出兩條援助紅軍的路線:一條是經新疆的哈密進入甘肅西部地區;一條是經外蒙古進至綏遠的定遠營,接通寧夏和山西,并認為后者比前者方便。1935年6月,中共中央達成建立川陜甘蘇維埃政權和組織遠征軍占領新疆的一致意見。 同年11月,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的林育英到達陜北,傳達了共產國際、聯共(布)和斯大林的意見,中央由此提出了東征山西、綏遠到外蒙古接受蘇聯援助的戰斗方案。但是,因國民黨的圍攻、堵截,此方案沒有執行。1936年8月12日,《中央關于今后戰略方針致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電》中提到:“12 月起,三個方面軍中,以一個方面軍任保衛陜甘寧蘇區,策應甲軍,對付蔣介石的進攻,以兩個方面軍乘結冰渡河,消滅馬鴻逵,占領寧夏,完成打通蘇聯任務。”
![]() 西路軍西進行動示意圖 中央并于8月21日將作戰方案報給共產國際。22 日,毛澤東向彭德懷詢問馬步芳、馬步青的兵力情況,詢問實施二方面軍策應,四方面軍獨立進攻青海,一方面軍獨立進攻寧夏是否可行;23日,黨中央和毛澤東又征詢朱德、張國燾、任弼時的意見。9月11日,共產國際書記處給中共中央回電:“同意你們占領寧夏區域和甘肅西部計劃。同時,堅決指出不能允許紅軍再向新疆方面前進,以免紅軍脫離中國主要區域。在占領寧夏區域以后,將給你們幫助。”14日,中央將共產國際的意見告知了朱德、張國燾和任弼時,并作出部署,計劃紅四方面軍主力在12 月渡河奪取寧夏南部。 由此引出了西路軍的組建。
(二)西路軍的正式組建
11月2日,徐向前和陳昌浩致電中央軍委,報告河西環境較差,不利于長久停留,如果主力不能迅速渡河,已過河的部隊要趁敵軍還沒集中,迅速西進,以免敵人迫近使紅軍陷于困難。但是,3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表示:“現已經決定目前不采用從外蒙古幫助的辦法。同時,我們正在研究經過新疆幫助的方法。如果我們將約一千噸貨物運到哈密,你們曾否可能占領甘肅西部來接收?并請告如何接收辦法及你們采用何種具體運輸。”但是,朱德、張國燾并不知道共產國際已經改變援助方向,仍在積極組織寧夏戰役。其中包括決定讓過河部隊獨立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
![]() 8日,中共中央提出《作戰新計劃》中指出,因為敵軍的北進,寧夏戰役計劃暫時已經無法執行。新計劃規定:“徐向前、陳昌浩所部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為任務,準備以一年完成之。”同日,張聞天和毛澤東致電朱德、張國燾,同意批準11月7日徐向前和陳昌浩來電,關于組織西北前敵委員會和軍委西北軍分會的提議,即通過了西路軍的領導機構。電文寫道:“河西部隊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管理軍事、政治與黨務,以昌浩為主席,向前為副,其余名單照他們來電批準。” 10日,朱德和張國燾致電張聞天,表示完全同意,并另請中央復電。于是,11日,中央和軍委正式致電徐向前、陳昌浩,進行了任命。此外,正式命名了西路軍和西路軍總指揮部的名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的組成和職能?梢,先是為執行寧夏作戰計劃,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隨著共產國際援助紅軍路線的改變,1936 年11月上旬,西路軍正式組建。西路軍的組建有深層的國際國內背景,是一種合力的結果。
1936 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告知共產國際,可以命令過河的紅軍去接運援助物資,但是要運到安西,因為要戰勝敵人,可能會到明年夏天。13 日,中共中央致電共產國際,督促他們從新疆進行援助。
![]() 12月2日, 蘇聯決定準備援助物資, 并組織陳云、滕代遠任正副團長的代表團去新疆負責接送武器事宜。6日,中共中央致電西路軍:“遠方可于兩個半月后, 將貨物送達安西。”8日,陳云等離開莫斯科,到達蘇聯邊境的霍爾果斯,這時西安事變發生,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讓他們停了下來。一停就是4 個月,直到1937 年4 月下旬才奉共產國際命令去新疆。其間,西安事變爆發,12月16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認為,西安事變客觀上只會損害中國人民結成統一戰線,并會助長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應該考慮實際情況和平解決沖突。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為什么要陳云等停止去新疆呢?原因在于:共產國際和蘇聯認為,西安事變有利于日本侵華,而中共支持事變,所以停止了對中共的援助。對此,李先念曾指出:這是“蘇聯想拉住蔣介石政府和英、美一起反法西斯,公開援助我們有顧慮。”不過一開始,中共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23 日,中央還安慰西路軍,說遠方來電正討論幫助你們,但堅決反對退入新疆。待到 25 日,毛澤東來電指出:“遠方接濟,三個月內不要依靠。”1937年3 月2 日,共產國際又告知中共從共產國際方面無法緩解西路軍的處境。 可見,共產國際和蘇聯援助的滯留,使西路軍得不到武器補給和停緩西進,是他們難以打敗二馬(馬步芳、馬步青)的重要原因之一。
![]() 西路軍女戰士 同日,他們還傳達周恩來的意見:要求西路軍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還要一部出民勤作出配合陜甘主力的假象。此外,還說共產國際在哈密救濟,正積極籌備小部分的接濟。要在甘州以東建立根據地,決不可將主力置于甘州以西,更不能又到新疆去。至此,西路軍又被增加了西進限制和配合陜北紅軍主力的任務。毛澤東、張聞天也主張西路軍主力在永州、肅州之線,保持在東邊的回旋地區,以小部分去安西。25 日,毛澤東在《對西路軍作戰部署致徐向前、陳昌浩電》中提出:“毛炳文東撤利于你們發展。在你們打破馬敵之后,主力應準備東進一步,策應河東。” 西安事變對西路軍的影響很大。本來,在蔣介石的大力圍剿下,陜甘寧紅軍面臨巨大困難,準備進行新的戰略轉移。但是張學良要求紅軍留在原地,等待西北局勢的變化,河東紅軍才未轉移。1936 年12 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后,西路軍又“轉入配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軌道上來”。 為了配合張學良、楊虎城,20日,周恩來致電毛澤東、朱德、張國燾,指出張學良要求西路軍策應東北軍抗擊胡宗南部隊及其答應援助子彈。正當西路軍決心逐漸西移時,22 日,周恩來和林育英、王稼祥致電毛澤東:“可否暫留西路軍在原地,待春暖后西進。”
![]()
![]() 中央命令的多變,對西路軍的決策影響很大。致使西路軍在1 月6 日發出了一系列疑問:戰略企圖如何;西路軍基本任務怎樣;據歷次來電變更很大,致使西路軍遭受一些不可避免的損失,并影響到今后行動;不依靠外力是否包含遠方與統一戰線;究竟前電所稱遠方貨物到達時間是否屬實;抗日聯軍目前對二馬有無可能爭取等等。7 日,中央答復西路軍,沒有變更基本任務,只是暫勿西進,并一再要求西路軍創建根據地。16日,中央軍委又向西路軍說明,為了建立統一戰線,西路軍在現地建立根據地,休息一個時期,集中全力乘機向東打敵,爾后以一部西進。遠方貨物只能在約定時間送到安西。中央軍委希望通過西安形勢的發展來配合西路軍。
![]() 當時,中共中央曾希望蔣介石命令二馬停止進攻。1937 年1 月21 日,西路軍決定東返,毛澤東、周恩來致電潘漢年,要求蔣介石令馬步芳軍停止進攻西路軍;22 日,又讓潘漢年向蔣解釋:西路軍已因糧食困難,不得不東回,并非增援西安,請蔣勿誤會。并要求蔣介石令馬部停止進攻,讓出涼州、肅州給西路軍,或者另找防地。3 月17 日,中央還電告西路軍,顧祝同已電告二馬停戰,效果不得而知。但是事實上,蔣介石卻是堅決支持二馬剿滅西路軍的。正如徐向前所說:“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后的復雜歷史關頭。這也是蔣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事實證明,想通過談判,要蔣介石制約二馬,保存西路軍,是不現實的。”
。ㄈ┪髀奋娬鲬鸬貐^的客觀環境及西路軍的主觀原因
西路軍所征戰地區環境惡劣,紅軍的戰術特長得不到發揮。并且其軍隊武器不足,給養失續。陳昌浩曾指出,西路軍戰斗員僅占38%,有槍者僅占32%。中共在西北地區的組織和宣傳薄弱,歷史上回漢矛盾嚴重,黨的群眾基礎不堅固。而馬家軍人力和物資供給充足,裝備精良,騎兵、炮兵、步兵和空軍協同作戰,因此,其戰斗力很強。不僅如此,由于馬家軍割據西北多年,他們以為紅軍要搶占其地盤,同時剿滅西路軍也可以阻擋蔣介石中央軍勢力的滲入,因此,他們是竭盡全力抵抗和圍攻西路軍。此外,馬家軍的正規軍加上民團,人數達到13 萬多,是西路軍的6 倍。綜合以上因素,西路軍很難戰勝他們。
![]() 西路軍戰士在彈盡后自行毀壞的槍支 西路軍的失敗也有其主觀原因。第一,對困難估計不足。如同徐向前所指出的:“開始,我們對馬家軍的戰斗力估計不足,有輕敵思想,西進時兵力不夠集中,古浪一仗吃了虧。” 第二,受張國燾路線影響,缺乏靈活決斷。本來,由于征戰地區環境的復雜和艱險,西路軍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機動行事。但是,因為犯過跟隨張國燾南下的大錯誤,西路軍的將士們背著思想包袱。尤其是曾積極支持張國燾南下的西路軍最高領導人陳昌浩,包袱更為沉重,導致事事機械地聽命于中央,結果喪失戰機。徐向前等雖曾提出過正確意見,但也因為這個包袱,有點縮手縮腳,沒有堅持。比如,在建立根據地和突圍后又返回倪家圍子等問題上。
![]() 1937年,突圍后到達新疆的部分西路軍指戰員合影
2月13日,西路軍再次致電中央:“我們詳細考慮及根據百余日苦戰的教訓,認為四軍、三十一軍此時不能歸還建制夾擊二馬,則西路軍無法完成西進任務。”15日,毛澤東與周恩來商量決定“派兵支援”。21 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周恩來:“西路軍甚急,目前已到不能不出兵援助之,募得款方可行。”22日,毛澤東還在致彭德懷、任弼時、周恩來的電文中指出,因西路軍已至極危險時候,如該軍失敗則影響甚大。并初步組建增援軍隊。24日,西路軍致電中央:如再不援助,恐全軍犧牲。 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27 日,中央軍委主席團致電彭德懷、任弼時正式組建援西軍,由四軍、三十一軍、二十八軍、三十二軍及其騎一團組成,前方以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為政委,李達為參謀長,劉曉為政治部主任。除羅炳輝、宋時輪所部,即日開赴鎮原待命。毛澤東還要求多帶電料等器材,抽款補充援西軍的經費,調集造船材料等。28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對援西軍進行部署,其中特別強調:首先應在軍隊開始移動后告訴顧祝同,過早恐怕危險。3月1日,增援軍改由原四方面軍的兩個軍組成,羅宋所部先行出動搶渡造船,大量準備電料等。
![]() 甘肅張掖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內展出的“流落紅軍,赤心不改”為主題的西路軍戰士組圖 2日,毛澤東命令援西軍5日西進,第一步到固原瓦亭線一帶占領該馬路待命。同日,軍委主席團將增援西路軍的理由和原則告知彭德懷、任弼時,其中“增援及實行之程度,必須服從下列原則: 。ㄒ唬┎挥绊懞推酱缶,因此增援部隊開始行動時,周即告顧祝同,請其諒解,如不影響和平大局則實行增援,否則中途停止,而將增援部隊位于西峰、鎮原固有地域。 。ǘ┎皇乖鲈娪窒萦诶щy地位,因此在取得南京諒解而我軍西進時,只能控制黃河一段,調動二馬,接出西路軍,共返東岸,不可更向西進,因為現在已經明白西面是不能存在的……政治上解決及收買二馬與軍事增援同時進行,如收效即停止增援。”
壯烈犧牲的西路軍戰士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的援助還是從和平大局和援西軍的安危出發,中央認為政治救援是最好的選擇,軍事援助只是配合。3月3日,彭德懷、任弼時命令援西軍出發。4日,西路軍又致電中央,說明彈藥將盡,要求速派援軍。5日,毛澤東請周恩來向顧祝同說明援西軍行動之理由。如顧電令二馬停戰或派人乘機赴青海說通二馬,援西軍即中途停止。同時,電令西路軍想盡一切辦法,至少支持30天。9日,毛澤東又致電周恩來,援西軍停止待命,徐、陳已被包圍,“全力用政治方法解決,并須速解免去軍事增援為上策。”電令要求周恩來督促顧祝同和張沖,二馬撤兵停戰,飛機運款、彈,容許西路軍安全東還,或者許其去肅州、安西。12日,西路軍致電中央軍委:“全軍決死斗待援,希望速配合反攻。”
![]() 由李先念等率領的西路軍余部回到延安后的合影
13日至15日,西路軍先后再請援西軍火速前進,迅速渡河。17日,中央及軍委致電西路軍,指出,“東北軍調豫、皖、蘭州、平涼、固原等處由中央軍接防,我們四軍、三十一軍現到鎮原不能西進。顧祝同已電二馬停戰,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此,你們行動應完全放在獨立自主的方針上面。” 至此,軍事援助西路軍宣告結束,軍事救援失敗。當時正處于西安事變后,國共和談建立統一戰線的關鍵時期,中央還是著眼于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大局行事。因為,如果河東紅軍全力西進救援西路軍,就會給國民黨政府以不抗日,繼續內戰的口實,將使整個紅軍陷于被圍攻的危險境地。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共中央對西路軍問題的基本評價
![]() 人民出版社于1991 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對西路軍失敗的注釋中寫道,1936年10 月下旬,“四方面軍一部奉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十一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過河部隊稱西路軍。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四個月,殲敵二萬余人,終因敵眾我寡,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失敗”。 同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指出,西路軍是奉中革軍委命令,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無根據地作依托,又無兵員、物資的補充,孤軍作戰,敵眾我寡,情況極端不利。2001年11月7日,江澤民在紀念徐向前誕辰10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徐向前“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2009 年6月23日,胡錦濤在紀念李先念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肯定,李先念“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率部突破黃河天險,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隨后,他擔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梢哉f,西路軍遵照中央命令行動已經成為定論,只是在失敗原因上存在不同的認識和解釋。
![]() 雖然西路軍損失慘重,但不能忽略他們的巨大貢獻。首先,中共中央對西路軍的精神一直是肯定的。1937年12月下旬,毛澤東在延安會見李先念等同志時曾說:西路軍廣大的干部和戰士是英勇的、頑強的。 陳昌浩在1937年9月的報告中也肯定了“西路軍艱苦奮斗精神值得贊揚,西路軍英勇犧牲,是有不可磨滅意義的”。 李先念也承認,中央始終“充分肯定西路軍廣大指戰員的英勇奮戰精神”。其次,對于西路軍貢獻的評價越來越全面。陳昌浩認為,西路軍取得了對馬家軍作戰的經驗。徐向前也認為:西路軍“在戰略上起到了有力策應河東紅軍和友軍的作用,對爭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和第一卷中,都肯定了西路軍是一支英雄部隊,創造了不朽業績,戰略上支援了河東紅軍主力的斗爭,肯定了西路軍將士的革命精神。 江澤民在徐向前誕辰100 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肯定西路軍“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胡錦濤在紀念李先念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肯定了西路軍“對配合河東紅軍戰略行動、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央對西路軍主要問題定調的基礎上,學術界對西路軍在黨組織建設、政權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和少數民族統一戰線等方面的貢獻也做了研究和肯定。 目前,關于西路軍問題的研究已經全面展開,并且在不斷深化、細化,如西路軍人物研究,西路軍的救援問題,西路軍在西北各地的具體情況,等等。
![]()
1、依據是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7年12月下旬會見西路軍李先念等的談話和《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240頁注釋。 2.朱玉:《李先念對西路軍和正確認識西路軍問題的貢獻》,《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3.《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241、246頁。 4.《毛澤東年譜(1893—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58頁。 5《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696頁。 6《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814頁。 7《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878頁。 8《陳云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202—203頁。 9《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1002頁。 10《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283頁。 11《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02頁。 12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357頁。 13《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21頁。 14.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375頁。 15.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354頁。 16.《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49頁。 17.《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58頁。 18.《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69頁。 19.《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1002-1003頁。 20.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373-378頁。 2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1頁。 22.《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9、421頁。 2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3頁。 24.《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88頁。 25.《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1003頁。 26《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990頁。 27.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372-373頁。 28《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2頁!吨袊伯a黨歷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0-511頁。
(責任編輯:東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