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京平
蘇京平,1950年生于北京,1977年進入北京電臺工作,當過編輯、記者,1981年開始主持《生活顧問》節目,成為北京電臺最早的主持人之一。30年間他參與或獨自主持過15個欄目,其中,《人生熱線》曾經火爆京城,深受聽眾朋友的喜愛。他曾獲得中國新聞獎、北京新聞獎、中國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獎”金獎、銀獎,“全國廣播十佳節目主持人”等大獎和稱號。他視廣播為生命,視聽眾為親人,是北京電臺一代廣播人的驕傲。
播音員不再站著拔高音說話
蘇京平是在改革開放的前一年到北京電臺工作的。1977年,他結束了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9年生活返城回京,正趕上新聞單位紛紛要人。蘇京平在兵團時做過專職的廣播報道員,文筆好,還自學過相關知識,被安排分配到北京電臺工作。那時廣播電臺屬于保密機構,進臺的人都要先經過政審。“工作人員把我調查了一溜夠,包括家庭背景、在兵團的情況和我的能力等,了解完以后找到我家里,先和我父母交流,到我這兒就基本上定了。”蘇京平回憶說。
![]() 他進臺后先是當編輯,那時還沒有主持人一說,只有播音員、播音部,播出稿都是播音員拿著稿子照本宣科地讀出來;也沒有開辦專業化廣播,只有新聞部、專題部和文藝部(文藝部包括戲曲、音樂、評書)三大部門;節目也比較簡單、內容和形式不像現在這么豐富多元。蘇京平從小就對廣播充滿好奇,來到電臺后想看看當年景仰的那些播音員是怎么播音的,結果讓他吃了一驚。“兩個播音員有椅子不坐,站著跟比賽似的拔著高音說話。”蘇京平詫異地問旁邊的前輩為什么播音員不坐著,得到的回答是:“站著說才有戰斗力。”蘇京平說,這是當年給他印象挺深的一件事,后來播音方式很快就改過來了。
非科班卻成北京電臺第一撥主持人
蘇京平從記者轉型成為主持人是在1981年,用他的話說“是無意中走進這個圈子的”。他主持的第一個節目是《生活顧問》,這個早間播出的5分鐘小欄目以記者采訪專家的方式介紹一些生活小常識,前面說一兩句話進入主題,然后請嘉賓來講,最后再用一兩句話做個總結。節目時間很短,領導覺得再找個播音員說這幾句話沒必要,就對當時擔任記者的蘇京平說:干脆你自己代勞得了,反正沒兩句話。就這樣蘇京平坐到了節目話筒前,他也因此成為北京電臺最早的一撥主持人之一。“當時我是以本臺記者的身份出現在《生活顧問》節目中的,到了1982年年底才有了主持人的概念。”蘇京平說,他也由最開始的“紅燒頭尾”,到1983年成為采編播一體化的節目主持人。
曾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蘇京平能當上主持人是一個歷史的誤會,他的播音主持方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不是科班出身,他的聲音太啞,嗓音條件太差;他是非職業化、非專業化的播音方式,不太符合電臺歷來的播音主持要求。但是他真實、有個性,他的話、他的節目有魅力,能讓人獲得營養,給人啟發或引人思考。他把聽眾進出電臺的門檻一下降到了最低,讓很多聽眾有可能走進廣播在節目里和其他聽眾朋友交流。
主持《人生熱線》引起熱烈反響
從1981年到2010年退休前,蘇京平先后在多個頻率參與主持了15檔欄目,其中有的是他的“獨角戲”,有的是他與同事搭檔或輪流主持,《生活顧問》《京城人家》《人生熱線》《心目影院》很多欄目至今還被一些老聽眾津津樂道。“他的節目辦到哪兒(哪個專業臺),我們就跟到哪兒。”像趙景生一樣,很多聽眾都是蘇京平的忠實粉絲。
![]()
《人生熱線》是其中反響最為熱烈、影響最為深遠的節目,從1993年3月1日新聞廣播開臺之日推出,經歷13年之久。這是一檔深夜直播訪談節目,通過講述人物命運故事,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就人生話題與聽眾交流探討,起到溝通情感、達成共識、解決問題,又能讓人獲得人生啟迪的作用!度松鸁峋》一夜之間火爆京城,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幾十個電話,有對節目提意見、建議的,有咨詢問題的,還有許多是提供線索的。而蘇京平不是只把自己局限于辦公室、直播間,他經常走街串巷、參加各種公益和社會活動,無論是“北漂”打工者、小餐館老板、買菜的小販,還是工人、教師、醫生、農民,又或冰心、愛潑斯坦、梁從誡、胡耀邦夫人李昭……各行各業的百姓、名人名家都是他訪談的對象,殘障人士、癌癥病人、艾滋病患者也是《人生熱線》的座上賓。他的采訪足跡還遍及各地、富有傳奇色彩,他在黃河源頭冒著生命危險采集的水聲令人震撼,他去云南采訪麻風村令人感動,他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樓蘭古城、三江源頭、藏區、南極科考船、熱氣球上的直播至今令聽眾難忘。據當年的收聽調查顯示,在同一時間段,收聽率最高的就是新聞廣播的《人生熱線》節目。
![]() 蘇京平把自己定義為記者型主持人、做專家型主持人,他說新聞性是最能吸引聽眾的靈丹妙藥,他的部分節目的選題、采訪線索正是在這樣接觸社會的事件中觀察、捕捉到的。
追逐聲音的人
蘇京平一生中創作過很多廣播佳作。
獲得“金話筒”金獎的《為了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講述了北京友誼醫院的李桓英大夫治療麻風病病人的動人故事。蘇京平跟隨李桓英大夫深入到云南的麻風病山寨采訪,與麻風病患者同吃同住、一起聊天,目睹白衣天使與病魔搏斗,從死神手里搶奪病人的場景、過程。節目播出后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廣大聽眾不僅被李桓英大夫的高尚精神所感染,也對蘇京平深入麻風病山寨采訪的勇氣與責任感嘆不已。
![]() 蘇京平采訪麻風村農民
《聽北京的聲音,2008秒》通過廣播特寫強調以原生態的現實音響為主,展現聲音的魅力,讓聲音本身具有的顏色、溫度、明暗、感情等,自己來講故事。其中,第三幕在《鴿哨 校園》中把鴿哨聲和孩子們的朗讀聲編排成一個旋律,表現出兩種聲音、兩種文化由沖突到和諧,表達出自由、開放的心境。蘇京平認為鴿哨聲不只北京有,但北京的最有特點。鴿子掠過故宮、景山、昆明湖、胡同時的感覺都不一樣。養鴿子是北京文化的體現,鴿哨聲緊密聯系著皇宮、大院、胡同和玩鴿子的人。從2004年起,歷時一年左右,共錄了100多個小時的聲音,最后濃縮成2008秒,以一天的時間為線索,分《北京晨韻》、《北京的腳步》、《鴿哨 校園》、《激情廣場》、《午后 雷雨》、《黃昏 古韻 閑情》、《北京夜色》、《奧運來了》八個部分。這張CD最后由奧組委作為國禮送給了外國友人。
![]()
還有很多打動人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節目,如《黃河的渡過》、《迎接21世紀的曙光》等,蘇京平都是這樣深入到新聞現場采訪來的,他說:“因為大家需要,往大了說是時代的需要,沒有理由不把節目辦好。”
與帕金森“戰斗”
臨退休時,蘇京平被確診患有帕金森。不過他并沒有向疾病“投降”,而是勇敢地和病魔做斗爭。
盡管疾病讓他的肌肉僵硬、運動困難,但內心深處蘇京平不愿向病魔屈服,他有意識地把病情公開化,調整個人心態,嘗試著在多種社會活動中發掘潛意識中的生命自愈力。他還與親朋好友一路同行,漂洋過海,周游世界。 ![]() 蘇京平說:“帕金森癥并沒有擊垮我,反而讓我學會了與疾病和平共處,學會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健康的人相比,我的生命是有限期的,但我比以前更樂觀了。在我有生之年,我會盡力做一支永不褪色的‘金話筒’。”
永遠的懷念
我們年輕的時候很幸運,一進電臺就有一位老師帶著,我更幸運,帶我的老師是蘇京平!
他帶著我去采訪,也不知是從哪里挖出來的線索,捋著線索能倒騰出好多或催人淚下,或觸目驚心的故事;他帶著我出差,行李箱里全是一號電池和磁帶,回來的時候,還是這些物件,不過,磁帶都是滿的,電池都是空的;他帶著我開策劃會,天馬行空、如癡如醉、見各色人等,聽世間百態,幾乎破了當時北京所有的圈層;那些年,他帶著我直播,帶著我編稿,帶著我思考…………
一晃兒幾十年過去了, 我已半百,他已退休,帕金森纏著他,他不認慫,從來不。率先嘗試最新的治療辦法,他就是這樣的人,要嘗試,要創新,永不言!絕不茍活!
今天的北京氣溫很高,各種花都開了,他卻走了,從醫院出來,想到他終于脫離了病痛的折磨,是離苦得樂,去了天堂!我心稍有平復!
有幸昨天和他告了別,他呼吸急促,不能回應。我不知道說什么,拉拉雜雜的說的都是安慰人的廢話,但我想,他知道我來了,他帶過的學生,在他彌留之際,來看他了!
![]() 蘇京平,中國廣播這個行當里不可或缺的一個名字!從不因俗物縈懷,滿腔赤誠做廣播 廣播赤子聲動京華;豈會為得失計較,南征北戰搶新聞,新聞戰士無愧平生。
--北京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中心主任 陳暉
你是一個廣播的傳奇,你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熱線”。
突然間得知蘇京平老師離世,腦子嗡的一下,像炸開了一樣。蘇老師之于廣播,之于我這樣的廣播后輩,曾經是一個傳奇一般的存在。敬業,熱情,對廣播的癡迷,對新聞的熱愛,對專業的執著,有時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智者,有時是一個眉飛色舞的說者,有時寬厚如一個長者,有時又專注得像個孩子……這些,都是可以貼給蘇老師的鮮明的標簽,而標注的,則可以是那一代廣播和廣播人的輝煌。
![]() 記憶中的蘇老師一直是那個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樣子,永遠很樂觀,永遠很激昂,永遠激情澎湃。
傳奇落幕,在另一個世界,蘇老師注定將開啟另一段精彩的《人生熱線》。
--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中心特報部主任 劉方
20年前,我還是一個實習生,第一次見到蘇京平老師的時候,別的老師對我說,他就是著名的欄目《人生熱線》的主持人蘇京平。
一直期待能有機會得到蘇老師業務上的指導,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綠家園組織的觀鳥活動,蘇老師特意囑咐我,要我做一期錄音專題回來,于是我就完成了記者生涯里第一個和環境保護相關的錄音專題節目《護鵝老人的故事》,也第一次走進直播間,參與了《人生熱線》的直播。
![]() 當時的情形雖已經過20年的風雨,至今仍歷歷在目。有了這次合作,后來陸續制作了赤峰植樹專題等節目,從此讓我對環境保護有了一種無法阻止的執著。也正是因為幫助蘇京平老師做了環保專題,知道了蘇京平老師為了錄真實的音效不顧危險走到黃河邊的故事,讓我對廣播特寫這種廣播節目類型有了新的認識,一直希望自己有機會能夠做出一期合格的廣播特寫。
后來節目制作中心成立,蘇京平老師成為了我們社會部的第一任主任,得以有機會當面聆聽蘇老師的教誨,如今回想起來,一切恍如昨日。
--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中心主持人 李雷
![]() 蘇京平年輕時,在黑龍江兵團8團與荒友合影。前排左一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站站長、著名新聞學教授陳力丹。圖片提供:杲文川 ![]() 1975年蘇京平(二排左四)與參加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通訊報道學習班戰友合影(供圖郭寶成) ![]() “藝術風范永存 知青人生不朽”。2010年,蘇京平(中)與北京知青網總編姜成武(右)、蕭緒迪(左)合影。
北京知青網通知
“藝術風范永存 知青人生不朽”。2021年4月23日上午8時,知青的好戰友,曾獲得中國新聞獎、北京新聞獎、中國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獎”金獎、銀獎,“全國廣播十佳節目主持人”等大獎和稱號的蘇京平老師的追悼會,將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告別儀式。望廣大知青朋友屆時參加,送別蘇京平老師。
北京知青網 北京知青文化研究會
![]() (責任編輯:東岳) |